論文標題:論五絕指針療法——繼承傳統,創造現代,益于未來
作者:涿州市五絕指針療法研究所 張寶增 張劍鋒
論文摘要:隨著社會的發展,疾病的形勢與古代所發病癥有了明顯的變異,致病因素古今亦有所差異,傳統醫療技術不能適應現代疾病的治療需要,現代醫療技術又不能滿足醫療的需求;五絕指針療法根據現代疾病的發展勢態,汲取傳統醫療及現代治療技術之精華,突破了結石等疑難癥的治療,有益于現代及未來人類健康的發展。
關鍵詞:五絕指針療法,傳統醫學,現代技術,益于人類健康發展
傳統醫學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,隨著社會的發展,在各個歷史時期不斷產生新的醫療技術,這一切都是為了人類健康的需要。
時代的進步,自然環境及人們的生活習慣都隨之有所改變,與之而來的疾病情勢也不停地變異或產生新的病種;為了適應新的醫療形勢,人類則不斷地研創新的診療技術,以保障人類的健康發展。一個世紀、百個世紀,醫療技術不斷地產生,醫學理論不斷地完善,從推拿到針灸、從藥物到手術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醫療體系;人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不斷總結古人用之有效的單方、驗方、偏方、秘方及各種行之有效的針灸、手法、器具等診療技術,用以維護人類的健康。歷代中醫以“黃帝內經”典藉為科研、教學、臨床治療的準繩,不斷地沿襲和發展。五絕指針療法的創出,仍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,以中醫指針療法為基礎,根據針灸按摩的治病原理,摻和了武術中的點打技藝,將古老的點穴技法與現代醫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;它既有指針點穴之骨架,又有針灸按摩之血液,凡與治療疾病關聯之肉,五絕指針療法則取之為肌,完善其治病理論和技術,以適應現代疾病治療的需要。
傳統的手法醫療技術有拍打、推拿、按摩、指針、針刺、拔罐、刮痧等等,種類繁多,治療不同的疾病,各有千秋,各有特色;幾千年前,各種技術都有過一針見血、手到即效的豐功,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,疾病勢態的變異,諸多功法都處于對慢性病的恢復或維持治療,早已成為現代以藥物、手術治療的輔助方法,更多的推拿、按摩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的保健方法;特別是近幾年來,曾在醫學史上起過主要治療作用的針灸術,也被列為了“替代醫學”、“補充醫學”。
《黃帝內經·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》曰:“往古人居禽獸之間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內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宦之形,此恬憺之世,邪不能深入也。故毒藥不能治其內,針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。當今之世不然,憂患緣其內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,內至五藏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”。這一經文明確指出了在兩千年前的人類,隨著時代的變化,疾病也有了發展,原有的外病外治、內病內治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產生的疾病,其治則外病外治增用了內治,內病內治增用了外治,以達良效,再按原有的治療方案,已不能適應當時的醫療需求。
在這高科技迅猛發展的現代,人們的思維、工作、生活環境等等,都發生了天上地下的變化;人們的腦力勞動占了日常工作的主導地位,人們多思考、多憂慮、多精神負擔;思考經濟的增長,憂慮事業的成敗,擔心子女的學業,等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社會、家庭因素,增加了人們的精神壓力,心理壓力。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多靜少動為主,機械化的實現,勞動強度大大降低,工作時間的縮短,交通工具的便利等等,都對人們的筋骨、肌肉、筋脈、氣血等有所影響;體力勞動的減少,降低了身體各關節的滑利程度而變得僵直;工作時間的縮短,降低了人的耐力;人們多坐少走,使肌肉、筋脈的彈性降低,多靜少動,使氣血運行緩慢、瘀滯;人們整體活動的減少,使皮膚的通透性降低,影響了水液的新陳代謝,汗液滯留體內,熱毒不能及時排泄。 1/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|